近年来,我国玻璃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建筑节能政策法规力度的不断加大,区域市场和农村市场的不断开拓,尤其是房地产业、汽车产业和出口快速增长的拉动,市场需求出现稳步快速增长。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08年1月~11月,我国平板玻璃产量达5.139亿重量箱,同比增长9%。统计数据还显示,2008年1月~11月,平板玻璃月产量一直处在波动状态中,每月的产量在4500万重量箱和5100万重量箱上下波动。引入注目的是,往年第四季度,都是平板玻璃的产销旺季,但是2008年11月平板玻璃产量为4599.25万重量箱,比10月的5100万重量箱下降9%。按照2008年全年玻璃月平均产量4700万重量箱估算2008年12月产量,2008年全年平板玻璃产量约为5.6亿重量箱左右,同比约增长5%。这是近10年来,玻璃产量增速滑向一位数。
2008年我国玻璃产量出现增速下降的重要原因是市场需求出现了缩减。近年来拉动玻璃行业的三大引擎——房地产业、汽车业和出口都因为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出现了大幅度下滑,故而导致了玻璃产业的同步反应。专家预计,影响深加工汽车玻璃减少产能约为5000万重量箱。而2008年房地产业的疲软,使平板玻璃市场需求减缓,约减少5000万重量箱,再加上出口受阻等影响,2008年全年平板玻璃市场的需求约减少了1.4亿重量箱。
据中国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协会统计,2008年下半年,国内玻璃企业“放水”(即停窑)的浮法玻璃生产线达40条,波及产量近1亿重量箱,其中达到正常冷修的生产线约占1,3。这些生产线的停产,为全国玻璃行业的限产保价做出了贡献。
随着我国浮法玻璃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创新,浮法工艺已成为我国平板玻璃生产的主导技术,并逐步取代了垂直引上工艺和平拉工艺。截至2008年年底,我国已建成浮法玻璃生产线186条,其中全部或主要采用我国浮法技术的生产线158条,占我国浮法玻璃生产线数量的84%。
在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浮法玻璃生产线的建设周期、投资规模、技术经济指标显著改善。建设周期由过去的18~22个月缩短到一年左右;通过优化设计方案,确保生产设备选型合理和加强施工管理等措施.确保资金合理使用,建设投资大幅下降;能耗、成本、总成品率、劳动生产率、窑龄等技术经济指标不断改善。
玻璃深加工发展迅速。加工玻璃行业成为迅速崛起的新兴行业。2008年,加工玻璃企业数量达4000家,南玻、福耀、信义、SYP等成为加工行业领头羊,深加工玻璃产品从原来的只有钢化玻璃、夹层玻璃、玻璃镜和中空玻璃等少数规格品种,发展到种类规格繁多的产品系列,例如半钢化玻璃、镀膜玻璃、L0w—E中空玻璃、特殊技术加工玻璃等。
2008年我国年产钢化玻璃约1.8亿m2;夹层玻璃产量超过4000万m2,合格中空玻璃产量达1.5亿m2,各种镀膜玻璃超过8000万m2。我国玻璃行业已形成了品种繁多、种类齐全的深加工玻璃体系,2008年我国深加工玻璃率将接近35%。
玻璃企业相信,随着国家经济刺激内需方案推行,建材行业将会很快走出目前的低迷态势,更健康地步入下一个景气周期。玻璃行业作为建材行业的重要子行业,将藉此机遇较快摆脱目前的不景气状况,进入稳定调整发展的区间。玻璃行业普遍认为,国家各项经济刺激方案对行业发展有如下利好作用。
一是9000亿元保障性安居工程分3年(每年3000亿元)的投入,预计将促进国内房地产业未来两年的投资增速达到5%和8%,这给国内玻璃行业带来了直接性利好;二是在不计各地基础建设方面投资的情况下,国家4万亿元投资将促使国内未来两年基础设施投资增速达到30%和10%。庞大基础设施配套投资将促进丁程玻璃需求出现相应的大幅增长;三是降低出口退税税率,将会促进钢化、中空等加工玻璃的出口,进而带动整个玻璃行业出口出现稳步增长;四是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将会改变国内玻璃市场局部的供求关系,进而缓解国内玻璃市场的供求矛盾;五是国家在“三农”方面的投资力度加大、城乡一体化建设进度提速、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将会促使广阔的农村市场对玻璃需求从量和质两个方面的逐步提高;六是2009年和2010年GDP增长率8%的预期,将会提升国内经济发展的信心,促使玻璃行业尽快走出调整期;七是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将会加速国内250万吨落后产能和小于300t/d浮法线产能的退出速度,此部分产能的退出将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内玻璃市场的供求矛盾。
目前重油和纯碱价格快速下跌,也大大缓解了玻璃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压力。2009年油价预计在每桶30~80美元振荡,纯碱价格也极可能维持在目前低位。这将为玻璃企业渡过行业调整期提供良好的成本基础。玻璃企业普遍认为,2009年玻璃企业生产成本比2008年大约会下降20%,从成本定价角度考虑,目前的价格走势提前反映出了这一因素。成本走低或将为部分的玻璃企业带来更大的经营空间。
据了解,目前玻璃企业普遍采取以下做法应对金融危机:差异化经营化解市场压力;减产增效轻装上阵;科技突围化解压力;加大出口新产品的力度;精细管理创新创效;环保节能减排增效:部分企业向太阳能光伏领域进军,寻求新的增长点。